馬方|守望——2023年新春寄語!

                      時間:2023-01-20來源:泰山管理學院 作者:admin




                      守望 


                      ——2023年新春寄語


                      很艱難的2022年糊里糊涂的過去了,沒什么可留戀和珍惜的,有的只是痛心,只是荒誕。
                      未來沒有預期,也沒法兒預期,有的只是不確定、不樂觀,有的只是迷茫。
                      但,生活還得過下去!先致敬還活著的人!

                      不至于的不至于

                      過去的一年應該是我們這么多年來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年,也是最為詭譎和稀里糊涂的一年。
                      這一年,有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除了核酸還是核酸,做了上百次核酸的人不計其數;除了疫苗還是疫苗,竟然是倒貼錢給你做;除了感染還是感染,卻是花錢也沒有感冒藥可買……
                      這么多的匪夷所思拋給我們難解的疑惑:疫苗到底是管用還是不管用?都打了好幾針,怎么還這么快的密集傳播?在大城市傳播快還能勉強理解,人口密集,在偏遠地區也這么快傳播,怎么說?
                      疫情三年了,不斷上演著搶口罩、搶菜、搶藥、搶火化、搶墓地,白關、白開、白衣、白肺、白事……今天看到一句話:“全中國都在和死神搶父母”,瞬間淚崩。
                      我們每個人都被裹挾在這股疫情的洪流中。無力、無助、無奈,不解、不甘、不安,迷惑、迷茫、迷失,失落、失去、失望,痛苦、痛心、痛哭……
                      疫情這三年,太多不該發生的,瞬間發生了,太多的“不至于”還是出乎意料的“至于”了。一切都那么不符合常識、經不起推敲、沒有任何邏輯,還是都殘酷的、殘忍的、不可思議的發生了。這讓我們曾經向往的“詩和遠方”、“歲月靜好”在絕望、悲憤、悲痛中蕩然無存,對未來的太多期盼成了笑話和傳說,也讓我們從前年的“內卷”到去年的“躺平”再到今年成了“最后一代”、“人礦”……
                      還有,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記者本應是社會的脊梁、社會的良心,本應肩負起啟蒙大眾、開啟明智的責任,但是,太多人卻違背良心,張嘴胡說,不顧別人死活。當現實和時間讓偽裝現形,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他們“只會在安全的地方出現,收獲掌聲和喝彩,然后順便將他人的苦難變現”時,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信譽掃地,而是他們摧毀了整個社會信任的基石,讓整個社會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我們該相信誰?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災難中的災難

                      面對災難,有撕心裂肺痛苦的人,有手捧鮮花靜默的人,有負重艱難前行的人……我尊重災難中的每一個人,凡是不傷害別人的任何行為都無可厚非,但是我更想問的是,我們有沒有在思考“災難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歷史總是在輪回,災難也一次次的在產生?我們是否對的起自己讀過的那些書,是否對的起自己受過的磨難?
                      黑格爾說:“歷史給人們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教訓?!?/span>
                      近兩年來批判莫言成為潮流和時尚,但是諾貝爾文學獎給莫言的授獎詞有一句是這么說的:莫言的描寫“令20世紀中國的殘酷,前所未有的如此赤裸的呈現,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沒有真理、常識、憐憫的國度,以及那里的魯莽、無助和荒唐的人們?!?/span>
                      那些批評莫言的人,正好驗證了頒獎詞的這句話。
                      常識在我們這里是最稀缺、最奢侈的東西,誰擁有常識就會被仇視、被孤立,甚至被批判、被迫害。而那些沒有常識的人的表現又如《佛祖在一號線》中的幾句話所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個缺乏常識的環境下一些缺乏常識的人既對自己的能力自信滿滿,又對自己的價值體系堅信不疑,還對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span>
                      常識中包括我們做人的品格和生活的邊界。 說一個常見的常識問題,比如人生有苦難,但是很多人喜歡贊美苦難,說是正能量,卻從沒問過:“苦從何來”,如果有人問了,就是負能量,就會被罵??墒?,不知道“苦從何來”,就是稀里糊涂的被動接受,如果再有人贊美苦難,贊美的多了,就讓人產生錯覺,真以為吃苦是正能量了,便不會再質疑,而是主動去接受苦難,不問是非,那就只有吃不完的苦,遭不完的難。
                      人生有苦難,這是常識,但是找到苦難的根源,才有可能找到應對和解決的辦法,人類才能進步,這也是常識,真正該贊美的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生貴在能知是非、辨善惡,難嗎?并不難,只需要用基本的常識和良知就可以判斷是非、辨別善惡。如果常識和良知都喚不醒一個人,能啟蒙他們的,只有災難,如果災難也啟蒙不了,還有什么呢?生命嗎?
                      也許有人會說是因為看不到事實和真相,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是我更想說,即便我們有條件看到,我們的目力和聽力所及離事實和真相的本真面目也是很遙遠,而我們的大腦卻可以在常識和良知的驅動下有更廣和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這三年來很多人看到了太多事情的背后,特別是經歷了家人或親友的離去,會開始重新思考,會對現實感到厭惡、憂傷、悲觀,開始對那些表面的東西感到惡心。
                      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學會思考,用常識判斷。
                      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歷了災難以后,能讓自己覺醒,看破災難的真相,從而知道如何拯救自己、保護家人;面對災難,不消極、不悲觀、不放棄;雖歷經苦痛,依舊無畏;再多艱難,依舊堅持。
                      越多的人在災難中清醒,才有可能不讓災難再次發生。如果災難還喚不醒沉睡中的人,那真是災難中的災難,也浪費了這場災難制造的讓人覺醒的契機。

                      確定的不確定

                      2022年不堪回首,那么2023年會比2022年好嗎?
                      現在能確定的事是我們放開了,但是別人卻把門對你關上了(已經有35個國家關閉了在華簽證中心),怎么辦?感染的高峰期還沒到,需要多久能恢復正常?這會帶來多大的后果?留下多少陰影?經濟、科技、貿易脫鉤,產業轉移會有多大的影響?民企信心的恢復需要多長時間?全球出現的經濟危機、俄烏之戰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有多大?是不是還會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一切都是未知,不確定。
                      放開不等于繁榮,放開最多是可以開始恢復、修復,特別是信心的修復、創傷的修復,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過家家,也不是打游戲。
                      “2022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種說法在2019年就開始流行了,那 2023年會不會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如果是,我們怎么辦?
                      樂觀是生活的態度,悲觀是人生的遠見。無論是樂觀還是悲觀都要建立在客觀、理性的基礎之上才可以,否則就是盲目、無腦的樂觀和莫須有的悲觀。既然過去幾年都是一年不如一年,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未來最好的一天,未來有那么多的不確定,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當下,創造未來,改變未來的不確定?
                      除了疫情引發的次生災難帶來的各種不確定以外,對民營企業來說,最大的不確定還是政策的隨意性,他們不害怕市場的風險,但害怕“政策風險”。比如,一會兒打壓資本的無序擴張,一會兒民營經濟很重要,來回折騰,讓人無所適從。最要命的是還有一些文人引導輿論,一群無腦仇富憤青跟著起哄,讓太多老板心有余悸,不知道何時才能迎來真正的市場經濟。
                      張維迎說 :“企業家最需要穩定的預期,而不是間歇性的政策扶持。穩定的預期依賴于法治,而不是不斷調整的政策?!泵献釉趦汕昵耙舱f過類似的話:“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span>

                      歷史的歷史

                      時代的車輪滾滾而過,今天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人性未變,權力的屬性未變,社會的倫理結構未變,人們對權力的崇拜未變??此剖菤v史卻是似曾相識,不敢奢談兩千年來是否有進步,但是敢說我們沒有進步反而退步。物質財富的豐富不叫進步,人文精神的富有才叫進步。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再面臨風風雨雨時就會處事不驚。就像大雁一樣,順應著自然的規律,冬天來時選擇南飛,春天來時再飛回來??赐噶藲v史規律的人,對于眼前的風云變幻也同樣會了然于心。
                      都知道經濟周期是從復蘇到發展、繁榮、衰退、蕭條的往復循環過程,也都知道做最難的事情會更容易,做長周期的事業會長久,但是現實是,太多長期主義者最后會被歷史的大周期所消滅。因為經濟周期的背后是政治周期,所有的經濟周期都依附于政治周期。所以最讓人絕望的不是看不到未來,而是一眼就看到了未來。
                      看歷史可以明智,看透歷史的發展規律,從高緯度向下兼容,從災難中長些智慧,去見證歷史,不要成為歷史,要成為講歷史的人,不要成為歷史中的歷史。

                      不為中有為

                      在歷史的劇變中,在社會結構的重組中,在國際政治的驚濤駭浪中,有很多東西被摧毀,但也會帶來新的機會,包括經濟、貿易脫鉤、產業轉移等,這也是草根企業野蠻生長的機會。內需再怎么降低,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特別是大健康、養老行業等,還有M型社會下的性價比極高的新產品、新市場,都是機會,也可以走出去,利用比較競爭優勢在海外設立工廠等。
                      有人就有需求,就有市場。有新的變化,就有新的市場和新的需求。無論對打工人還是創業者都是一個道理。雖然有不確定,但也有機會。所以不要邁太大的步子,不要有大額的投資,只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積極嘗試,小步快走,快速迭代,謹慎有為。
                      同時也要對未來的不確定做足夠的準備,比如公司賬上要有盡可能多的儲備現金,家里的儲藏室要放滿,還包括分散風險,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包括你的財產,還有你的家人,比如這幾年,你的孩子在境外上學,就不會被天天關在家里上網課、玩游戲……
                      在灰暗的環境里,沒有白和黑的選擇。 知道了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只要心中有光,就可以照亮前方,在迷茫的時候,知道自己所去的方向。
                      盡可能做到不贊美、不奉迎、不遺忘、不沉默、不從眾、不作惡,即便是茍且就茍且吧,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蟲,讓自己問心無愧就是現在的我們最大的榮耀。
                      守望光明 創造未來
                      新的一年已經到來,辭舊迎新依然是必須的儀式,讓我們一起守望光明,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內心真正向往的、有愛有溫暖和安靜平和的未來!
                      最后送給大家阿爾貝·加繆在1940年寫的一段話:“今年我不會祝你幸福,因為你的身體和精神正在經歷重創,但它需要你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維持自己的寧靜與尊嚴:不要等待著他人從頭至尾地構建你的命運?!?/span>


                      本文作者為泰山管理研修學院前榮譽院長,《股權戰略》暢銷書作者馬方,僅代表學術觀點,不持任何立場。



                      版權所有: 山東泰山管理研修學院 魯ICP備05000134號-1 |網站地圖

                      魯公網安備 37010102000486號

                      回到頂部

                      天天日天天干天天av,青春草在线视频亚洲图片,日韩精品黄页免费网站,亚洲精品α片中文字幕